月度归档:2019年10月

选择生态安葬,广州政府有补贴!

近30年来,广州市一直重视殡葬改革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广节地生态安葬,形成了1+N 的生态安葬服务体系,并制定了生态奖补政策,推广以骨灰寄存为主,骨灰还林、骨灰撒海为品牌,草坪葬、花坛葬、壁葬等节地生态葬法。2018年底,广州市不建墓的节地生态安葬率达83%。

骨灰寄存(安放)方面。目前,全市有5家殡仪馆,为方便群众寄存,均配有骨灰楼,其中广州市火葬场现存骨灰15万多具;全市共有132家公益性骨灰楼,近65%的骨灰存放在骨灰楼。为推行文明绿色殡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鼓励居民在公益性骨灰楼、安放地寄存安置骨灰,2015年起,广州市居民可申请5年骨灰免费寄存,困难群众可申请10年骨灰免费寄存。同时,广州市给予寄存单位每具骨灰10元/年的补贴,专项用于设施建设维护、提升寄存(安放)单位服务管理质量。

骨灰还林、撒海方面。1988年、1989年广州市在全国首创骨灰撒海、还林活动,先后以免除活动费用、发放补贴等方式,激励群众参与绿色节地生态葬法。2018年底,广州市已经举办骨灰撒海92批次活动,撒海骨灰2.38万具,参加群众3.6万人次。为扩大参与度,2009年起,广州市免收市民骨灰撒海活动费用;2013年出台《广州市骨灰撒海补贴办法》,对广州市户籍,在2013年1月1日后死亡火化并实行骨灰海葬的,给予每具骨灰1000元的补贴。2017年广州市将撒海补贴提高至2000元一具。

树葬、花坛葬、草坪葬方面。广州市积极推进绿色殡葬,鼓励各经营性公墓推行低价的草坪葬、花坛葬、壁(格位)葬、骨灰楼寄存等服务项目,效果明显。目前,全市10个经营性公墓,均有推出绿色节地葬法,进行生态安葬的骨灰近3万例。2017年起广州市对在经营性墓园实施节地生态安葬的实行奖补。由广州市民政部门核定的经营性公墓,为群众提供树葬、花坛葬、草坪葬服务的,每具骨灰补助300元。在民政部门核定的经营性公墓,采取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不立碑的丧葬方式,每具骨灰补助委办人500元。

〓攻略来啦!

一、生态葬奖补政策汇总

(一)骨灰撒海补贴

1.奖补对象及标准

逝者在2013年1月1日后死亡,且生前为广州市户籍的,参加2017年及以后由市民政部门(市殡葬管理处)统一组织或者委托机构举办的海葬活动,海葬逝者骨灰的委托办理人可申请2000元补贴。

委托办理人是指逝者生前依法委托办理骨灰撒海事项的受托人或逝者生前的法定监护人或者直系亲属。

2. 办理流程

领取骨灰撒海补贴的,在办理参加骨灰撒海活动手续时,提供以下材料:

(1)逝者《死亡医学证明书》;

(2)逝者生前户籍证明;

(3)参加骨灰撒海活动证明;

(4)《广州市骨灰撒海补贴申领表》;

(5)与逝者关系证明,如死亡证、户口簿、公证书、委托书、法定监护人证明、撒海活动业务办理人凭证等;

(6)申请人身份证明、银行账户。

市民政部门(市殡葬管理处)审核所提交的资料,符合条件的,在撒海活动结束后2个月内将补贴划入委托办理人指定的银行账户上。不符合条件的,不享受补贴。

(二)树葬、花坛葬、草坪葬

为贯彻落实民政部、省、市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系列文件精神,加快殡葬改革,推行绿色殡葬,节约土地资源,我市对实施节地生态安葬的实行奖补。

1.奖补对象及标准

在经我市民政部门核定的经营性公墓,市民选择收费的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不立碑的丧葬方式的。

(1)补助300元给经营性公墓。

由民政部门核定的经营性公墓,为群众提供树葬、花坛葬、草坪葬服务的,每具骨灰补助300元。

(2)补助500元给安葬骨灰的委办人。

在民政部门核定的经营性公墓,采取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不立碑的丧葬方式,符合以下条件的,每具骨灰补助500元:

①安葬的骨灰生前为广州市户籍人员;

②安葬骨灰的委办人为广州市户籍。

2.办理流程

领取树葬、花坛葬、草坪葬补贴的个人,向办理节地生态安葬的公墓提出申请,并填写《广州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申请表》,经营性公墓同意后,资金补贴由公墓先行垫付发放。公墓发放后,再向民政部门申请结算。

(三)骨灰寄存

1.奖补对象及标准

对象:由民政部门核定的,为群众提供骨灰寄存服务的公益性骨灰楼及骨灰安放地单位。

标准:从2017年开始,每年对骨灰楼(安放地)存放的每具骨灰补助10元。

2.办理流程

领取骨灰寄存补贴的公益性骨灰楼及骨灰安放地单位,应向所在地的区民政部门提出承办节地生态安葬申请,明确寄存骨灰数量、规模、收费等事项。

区民政部门应按照现行殡葬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严格审核,经确认符合要求的,列入本地区承办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核定单位。

二、2019年提供生态葬服务的墓园名录

树葬

金钟墓园 地址:花都区新华街江棉大道北

咨询电话:86912244

正果万安园 地址:增城区正果镇光明村龟约岭

咨询电话:82819955

花坛葬

1新塘华侨公墓 地址:天河区大观北路2号

咨询电话:87090340

2. 银河公墓 地址:天河区燕岭路394号

(新增) 咨询电话:87042135

3.金钟墓园 地址:花都区新华街江棉大道北

咨询电话:86912244

4.祥安墓园 地址:花都区狮岭镇军田村

咨询电话:83578168

5.正果万安园 地址:增城区正果镇光明村龟约岭

咨询电话:82819955

6.南沙玉德堂 地址:南沙区深湾水库北侧(虎门联络道西)

(新增) 咨询电话:84686870

草坪葬

1.祥安墓园 地址:花都区狮岭镇军田村

咨询电话:83578168

2.新华陵园 地址:花都区新华街农新路164号

咨询电话:86860498

3.正果万安园 地址:增城区正果镇光明村龟约岭

咨询电话:82819955

壁葬

1.祥和陵园 地址: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

咨询电话:584766028

2.南沙玉德堂 地址:南沙区深湾水库北侧(虎门联络道西)

咨询电话:84686870

4.华夏陵园 地址:从化区江埔街下罗村

咨询电话:87981138

墓园内骨灰楼寄存

1.祥景陵园 地址:黄埔区埔北路西侧

咨询电话:82058454

2.祥和陵园 地址: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

广州死亡证明签发程序优化

在养老机构死亡不再由居委出具 在家死亡居委判断其是否常住居民

今年4月1日新出台的《广州市居民死亡证办证指引》规定,居民在家、养老院等正常死亡的,由村居委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发《死亡证》。“死亡证由居委会人员签发合适吗?没有专业知识如何判断死者是否正常死亡?”昨日上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树坚接待市人大代表反映民生诉求,有代表抛出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回应,居民在家或养老机构正常死亡的占比很小,而且新规定经过优化处理后规定,居委会只需证明死者是否为常住居民。

文/广州日报记者卢文洁

问:居委签发死亡证合适吗?

“公民是否死亡应该由医学权威部门判断,由社区居委来签发合理吗?”市人大代表李志明反映居委会“死亡证出具”新规定引发的问题。

李志明说,今年4月出台的《广州市居民死亡证办证指引》规定,居民在家、养老服务机构、其他场所正常死亡的,将由死者户籍所在的村居委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发《死亡证》。他疑惑的是:居委会专职人员并没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术,如何判断死者是否正常死亡以及其死亡原因?文件上规定居委会专职人员需要24小时值班,这是否与劳动合同冲突?

“判断死者的死亡原因是居委会专职的工作范畴吗?如果判断错了,将会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李志明提到,他接触的居委会人员一致认为,居委一般只能在公民死亡后协助处理事后工作,而判断公民是否死亡则应由医学权威部门判断。

答:居委只需证明死者为当地居民

对此,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解释,居民在家、养老服务机构、其他场所正常死亡的,以前由公安机关人员上门出具证明,新规出台后则改为村居委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发死亡证书。这一规定由国家出台各地落实执行,并非广州市的规定。

新规出台后,确实引发了一些问题,为此,市卫计部门联合民政部门向省里提出了优化申请,作两方面优化:一是如果在养老机构死亡的,直接由养老机构出具死亡报告书,不再由村居委来出具;二是在家死亡的,出具证明不需居委会来判断死者死亡的原因,居委会的责任主要是判断死者是否为常住居民。

“居委会人员担心如果判断错要承担责任,其实这并不需要担忧。”该负责人说,如果有人觉得死者为非正常死亡,家属以及相关人员都可以报警,由公安部门处理。

市民政局副巡视员许永明也表示,新规经过优化后明确,居委会工作人员不需查看死者遗体,也不需要24小时值班,只要保证电话畅通即可。他进一步说明,目前在家或养老机构正常死亡的人占比很小,绝大部分出具死亡证明都由医院和公安部门完成。据统计,平均摊到一个社区,每年大概需要处理的只有约15例,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农村。

此外,关于死亡原因的认定问题不是只有一道关卡,殡仪馆也会作相关认定,即使尸体运送到殡仪馆后,家属和相关人员对死亡原因等有疑问,还可以通过报警重新鉴定。

地铁六号线三期

站点何时能落实

问:

“萝岗区的人大代表已经连续呼吁了5年,穗莞深城轨线已经如火如荼了,但是地铁六号线三期落实站点规划还没有动静?”

——市人大代表陈志雄

答:

“地铁六号线三期”在新的规划改为“23号线”,相关延长线的规划已经纳入进去,目前已报送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下一步还要报送市委、市人大,最后还要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并报国务院备案。

——市发改委副主任梁永

23号线并非新规划的线路,而是优化原规划的结果,审批会比较快。

——市国土规划委负责人

(地铁万胜围出口的扶梯问题)A出口需要地铁新网指挥中心明年3、4月份建成验收后才能开通,B出口电梯由于是一个合建的工程,现在正在进行最后的系统调试对接工作,计划今年12月调试完成并使用。

——市地铁总公司负责人

问:周门南路咪表泊位能撤吗?

老城区咪表停车位干扰交通,能不能撤掉?市人大代表谭广辉提出,彩虹街辖内的小区主干路段周门南路于2003年设立了咪表停车位,客观上缓解当时的停车难问题,但十几年过去了,该咪表停车位已严重干扰周门地段的交通秩序。

周门南路的汽车咪表收费停放点,全程占用路段约300米,宽2.2米,共设立车位35个。谭广辉述说了这一停放点的“几宗罪”:一是涉及周边3所学校、3所幼儿园学生共4000多人,上放学时学生从校门口边上所停车辆旁边鱼贯而出,易发生人员伤亡等交通事故。二是周门南路是彩虹街南北唯一通道,咪表收费停放点致使路面更为狭窄,小车无法双向顺利通过。三是每年花市荔湾路封路时,原通过荔湾路进入彩虹街的车辆,均需绕行经过周门南路,交通近乎瘫痪。

谭广辉建议,撤销周门南路咪表收费停放点,引导车主停放新建的室内外停车场。规划部门在新建项目时注意地下停车场建设,并请主管该咪表收费站的市交通职能部门同辖地街道联系,挖掘社区资源,解决停车难。

答:撤销泊位停车更难增加拥堵

市交委副巡视员何东海回应,据实地调查,周门南路靠近西关外国语学校的路段设有咪表泊位,平时交通顺畅。拥堵时段集中在下班高峰,不少接学生和买菜的车辆临时停放在路边,同时途经周门南路进入中山八路的车辆需要在周门南路上按中山八路的交通灯指示等候,因此,临时停靠和正常等候进入中山八路的车流在周门南路重叠,产生拥堵的连锁反应。

另外,据经营咪表的工作人员介绍,周门南路在道路单边设置了35个咪表泊位,但许多接送学生上放学、买菜的车主却将车停靠在泊位对面路测位置,让单侧停车变为双侧停车,道路变窄,加重拥堵。

而据荔湾区交通局反映,如果撤销了咪表泊位可能加重“停车难”。

综合各部门意见,市交委认为在周门南路设置咪表泊位确实对路面交通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来说咪表泊位对规范停车秩序、方便外来车辆临时停放、满足周边居民夜间停放刚需起到积极作用。“撤销咪表泊位应持谨慎态度。”

雅郡花园片区

再建小学安在

问:雅郡花园小区公共配套已建的海珠区第三实验小学,已不能满足需求。据2011年市规划局“关于小区建小学信访问题的复函”,在该地块再建30个班的小学,但至今没动工。

——市人大代表陈志雄

答:新规划的30个班小学其实不是为该小区配套的学校,而是规划给该小区周边片区所用。这个小学建设目前受阻最大的原因是城中村拆迁推进困难。

—— 市国土规划委副总工程师刘京华

社区医生放假《死亡证》怎么办?

广州市社区医院要接过居民在家、养老服务机构、其他场所正常死亡的《死亡证》签发权。昨天,信息时报对该新规进行报道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遇到社区医院放假怎么办?社区医生是否需要上门检验死者的死因?暂时无法开具证明的情况下,殡仪馆能不能先来接运尸体?

昨日,记者再次走访了养老院、殡仪馆以及社区医院等多个机构了解到,近期各区疾控中心、居委会将陆续开展内部培训工作。但是,对于开证的一些实操性问题,一些社区医生都感到困惑,希望上级部门能够出面协调。

市民遭遇:清明社区医院放假 开死亡证备受折腾

今年4月初,家住海珠区的市民周先生(化名)的父亲在家中去世,由于其长年病重在床,属于自然死亡,然而,让周先生和家人没想到的是,为父亲开具死亡证和运送至殡仪馆的过程却大费一番周折。

在父亲离世后,周先生第一时间拨打120,出诊的医生来到家中经过一番检查后,确定其父亲属于自然死亡,便要求周先生通知派出所,开具《死亡证》后通知殡仪馆来接运尸体。

没想到,当周先生打电话至属地派出所时,却被告知根据4月1日起的新规,在家自然死亡的市民的《死亡证》,应由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开具,而不是再由派出所来开。而当周先生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却发现正值清明假期,卫生服务中心连续几天都不开门。

这下可难坏了周先生一家,如果要等社区医院上班,父亲的尸体岂不是要停放在家里几天的时间?情急之下,周先生直接拨打了广州市殡仪馆的电话,要求对方先来接运尸体,然而由于无法报出死亡证的编号,这一请求也被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拒绝了。随后,周先生联系到了离家最近的一家三甲医院,希望由该医院为其开具《死亡证》,但由于不是在医院范围内离世,该医院的工作人员表示也无法为周先生的父亲开证明。

虽然周先生通过辖区内的派出所多方联系,最终还是由这家三甲医院为其去世的父亲开具了相关证明后送往殡仪馆,但经过这番折腾,让周先生很是感慨,“以前由派出所开具死亡证明,因为派出所是24小时开门的,不会出现这种尴尬事。希望政府部门在新政实施后能够理清各自职能,不要让市民像无头苍蝇般‘找不着北’。”

养老院操作:手续繁琐人手不足 只好找殡仪公司解决

据了解,广州市海珠区松鹤养老院现有600多名老人,是该区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该养老院的负责人易先生告诉记者,这个月起新政实施以来,确实遇到了不少不便,他们只好征求家属意见后,交由“一条龙”殡仪公司来进行处理。

易先生告诉记者,按照过去惯例,遇到在院老人自然死亡的情况,首先由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填写一份死亡报告书,该报告书由市殡仪馆制作,会提前按照编号放置在养老院这类死亡率较高的机构中。随后,工作人员凭报告书通知殡仪馆来接运尸体,再通过派出所开具《死亡证》。然而,按照4月起实施的相关新政,报告书需要从属地的居委会或者街道领取填写,再凭报告书到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死亡证》后,才能通过报死亡证编号通知殡仪馆出车接运尸体。

“4月份以来共有3位老人在我院去世,都发生在凌晨时分,我们要等上班后才能联系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果发生在夜间或者节假日期间,我们都不知道该找谁开证明。”易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办理过程较过去更加繁琐,而养老院的人手不足,因此他们只能在征求去世老人的家属同意后,交由“一条龙”殡仪公司来进行处理。

记者了解到,新政实施以来,该养老院处理过的个案中,负责开具《死亡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并不会到现场,死亡原因等信息只能由曾经负责抢救的120医生或者养老院自身的保健医生来填写,“医生会结合老人的过往病史来推断,而院里面也有心电图等仪器进行诊断。”

殡仪馆说法:报死亡证编号才会安排接运尸体

市殡葬服务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他们日常接到的报丧电话中,大多数是医院太平间打来的,当然也有市民在家中自然死亡后由亲属打来报丧,这种情况下他们一般会询问对方《死亡证》的编号,进行核对后才能出车,“如果没有编号就出车,很容易造成误会,毕竟市民对殡仪车还是存在一定的忌讳。”

医生也困惑:凭病人病历信息就可推断死因?

昨天上午,广州市越秀区疾控中心就《死亡证》组织区内社区医院医生进行培训。会上,培训专家提出,社区医生开《死亡证》时尽量不用到现场。对此,在场的社区医生哗然。根据填写要求,社区医生在开出证明之前,正常程序是要对死者的死因进行调查,并填写调查记录。“到了现场也不一定能够推断出准确的死因,更何况不到现场?”在场的一名社区医生表示。

记者看到,死亡调查记录表格填写标注提出:此表填写范围为死者所在的正常死亡的场所;调查对象应为死者近亲或知情人;调查时应出具被调查者身份证件、居住地区委或村委证明,死者身份证或户口簿,生前病史。社区医生表示,仅凭家属提交的病历,以生前病史来推断死者死因不够严谨。

有了居委证明 社区医生即可开证?

根据社区医生介绍的办证流程,当一家庭出现患者在家中自然死亡后,家属应到居委开出死亡报告书;随后家属再带上居委的证明和死者个人资料信息到社区医院找社区医生办理死亡证。

对此,越秀区建设街一名医生表示,居委的证明亦只是凭家属说而出具,居委工作人员无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仅凭家属一面之词,其证明的有效性也值得商榷。

家属口述信息可当推断依据?

有医生也认为,在实施将近半个月的过程中,有遇到过死者无病历或者病历不完整的情况,“病历简单得完全看不出主要死因,如果是小病致死,应该如何做推断?”对此,培训人员表示,只能够通过调查,将家属的口述作为推断内容的一部分。

六榕社区医院一名医生认为,以家属口述信息来推测显得马虎,如果死者看似正常死亡,如果存在“趁病夺命”,家属口述信息存在虚假成分如何核实。“即便是一方家属口述信息有效,等我们出具《死亡证》后,其他家属认为死者死因存疑,要推翻原来的推断,责任是否在于医生?”

还有医生提出,孤寡老人死于家中,这一类死者死因推断和证明由谁来作证。

如果非值班时间找谁开证明?

培训会上,社区医生最关注的一点,社区医院非24小时值班。死者家属急着要办理《死亡证》将如何是好?在场的医生表示,没有《死亡证》,殡仪馆是不会先将遗体拖走,“既然人已经死了,没有抢救的价值,120也不会派车到场接走。那么,家属只能够等到社区医生上班才能够办理。”

社区医生们反映,社区医生上班的时间节点确实是问题,如碰到长假,社区医院两三天不上班,家属将如何处理尸体?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社区医生希望上级行政部门能够出面协调,理清大家的协作关系。

政策回放

规定已发两年 广州只是落实

早在2013年,《关于进一步规范人口死亡医学证明和信息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已经发布,该《通知》指出,人口死亡医学证明由医疗卫生机构出具、要求医疗机构出具说明居民死亡及其原因的医学证明。

根据填表说明,医疗卫生机构、来院途中死亡者由负责救治的执业医师填写。家中、养老服务机构、其他场所正常死亡者,由本辖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街道)卫生院负责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根据死亡申报材料、调查询问结果并进行死因推断之后,填写《死亡调查记录》及《死亡证》。

为何直到今年4月份才交由社区医生来执行?对此,广州市海珠区疾控中心的于医生透露,此前广州有一套自己的做法。现在为了完善数据,避免重复登记等,将这部分交由社区医院来做。

高位推动殡葬改革,广东做了这些事!

清明节即将到来,殡葬改革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广东对此有什么建树?3月27日,广东省民政厅介绍了广东殡葬改革的情况:坚持高位推动、科学谋划,大力推进惠民便民殡葬、绿色生态殡葬、阳光安全殡葬等,加快建立健全保障基本、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全省殡葬改革工作持续深化,切实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当好“护航者”

推动全面实施殡葬基本服务免费政策

2015年,省政府把“实施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政策,减免7项基本服务收费”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列入省十件民生实事。自2015年10月起,全面实施城乡居民7项殡葬基本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政策,实现了保基本、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7个免费项目涵盖了殡葬基本服务全过程,全省户籍人口全覆盖。

广东省民政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价格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广东省殡葬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守则》《关于建立健全经营性公墓监督管理机制的通知》等系列配套政策,补齐殡葬改革制度短板,使殡葬服务管理更加规范。各地市相继出台殡葬基本服务政府免费提供和骨灰节地生态安葬奖补等惠民政策,形成党员和干部带头、广大群众参与、全社会共同推动的殡葬改革良好局面。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免费提供殡葬基本服务132万宗,免除费用总额15.8亿元,“惠民殡葬”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当好“播音员”

推动文明殡葬新风深入人心

广东积极宣传文明低碳祭祀理念,推广敬献鲜花、绿化植树、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网上纪念、集体公祭、错峰祭扫等多种祭扫纪念方式。省民政厅与省委宣传部每年联合部署开展殡葬改革宣传活动。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充分发挥各类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佛山市顺德区连续14年开展清明节鲜花慈善义卖活动,将移风易俗与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结合起来。

当好“倡导者”

积极推行节地生态安葬

广东大力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联合省财政厅等部门出台指导意见,规定节地生态安葬奖补资金列入市、县财政预算。全省县级行政区域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覆盖率近85%,每年约有2万份骨灰参加海葬、树葬,超过25万份骨灰选择寄存或节地生态型墓位安葬,全省节地生态安葬率约60%。继续实施“长青计划”,推进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树葬区、海葬纪念设施建设,2018年,省级财政资金安排2000万元资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进一步保障了群众“逝有所安”的殡葬需求。

当好“服务员”

推动殡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广东积极组织开展省级殡仪馆认定工作、殡葬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强化队伍建设,打造行风示范窗口,加快推进殡葬服务领域社会工作服务,不断拓展殡葬服务内容,提高殡葬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全力躬身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目前,全省有省一级殡仪馆11个、省二级殡仪馆22个,占总数的37%。全省有1733人获得殡葬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有19家殡仪馆设立社工岗位,专职社工人数32人。

当好“监督员”

推动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显成效

省民政厅等12个省直部门研究制定了《广东省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整治时间、范围和突出问题。省、市、县三级对外公布了投诉举报电话,广泛收集问题线索。各市、县自查涵盖了全省89个殡仪馆、237个监管执法机构、96个经营性公墓、532个城镇公益性安葬(放)设施、1882个农村公益性安葬(放)设施、95个宗教活动场所(含广州6个宗教公墓)、565个医疗机构太平间、129个中介服务机构,排查问题171个,主要集中在无人认领遗体处理、公墓未依法办理或补办建设用地手续,以及建造、出售(租)超规定面积墓穴(墓位)等方面,并建立了问题台账。截至2019年1月底,各类问题已整改完成101个。下一步,广东将在2019年继续组织开展全省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回头看”行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专项整治成果,推动我省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

骨灰撒海,不用集中在清明办理,广州今起提供全年预约

从2019年4月1日起,广州市民政局对骨灰撒海改变以往集中登记、一批次出海的活动方式,实现预约登记常态化和出海告别活动多批次,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即日起关注“广州殡葬”微信公众号,可全年进行预约登记。

常年可预约报名

1988年,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骨灰撒海活动,开创了政府组织骨灰撒海活动先河。截止2018年底,已累计撒海骨灰2.4万多具,参加群众突破3.7万人次。从今年4月1日起,关注“广州殡葬”微信公众号,可全年进行预约登记;为方便市民,广州市殡葬管理处每年清明期间设置临时预约点,4月1日至30日的8:30-16:00,市民可到广州市火葬场(天河区燕岭路181号)大门右手边的临时工作棚进行预约登记。5月1日起,工作日的9:00-16:00,可到广州市骨灰撒海活动办公室(燕岭路394号进大门前行50米右侧)办理相关业务。

“出海告别”将实现多批次

为提供更多选择,届时将根据报名数量、天气情况等多种因素,确定出海活动时间。确定当批次时间后,工作人员将提前2周,按报名顺序通知委办人办理确认手续。参加不了该批次活动的,将顺延至下次活动。

提供1年的临时寄存服务

自5月1日起,提供撒海骨灰临时寄存服务。预约成功的委办人可办理撒海骨灰临时寄存,凭预约短信、微信订单详情、纸质回执等到广州市骨灰撒海活动办公室办理手续。临时寄存时间为1年,须在一年内办理撒海业务确认和出海告别。

非户籍逝者骨灰可参加

2019年,广州市骨灰撒海活动全面放开限制条件,非户籍逝者骨灰也可参加。其中,2016年9月28日以后在广州市去世并在辖区内殡仪馆火化的,提供死亡证和火化证,可免费参加。不符合免费条件的,支付活动费用(每具骨灰不超过1200元),同等享受预约、骨灰寄存、现场业务确认、参加出海告别仪式(2人)服务。

市民想获取更多活动信息可关注“广州殡葬”微信公众号,或拨打咨询电话020-87053456(4月1日至30日)、87053636(5月1日起工作日9:00-16:00)

广州打造生态安葬服务体系 生态葬占比居全国前列

抢抓大机遇 焕发新活力

大洋网讯 31年前,广州全国首创骨灰撒海;30年前,广州全国首创骨灰还林……如今,广州节地生态安葬率已高达83%,位居全省和全国前列。作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单位)之一的广州,已经形成了“1+N”的生态安葬服务体系,制定了生态奖补政策,以骨灰寄存为主,骨灰还林、骨灰撒海为品牌,草坪葬、花坛葬、壁葬等节地生态葬法已成为殡葬改革的广州特色。

从今年4月起,广州市开启骨灰撒海活动常态化,改变以往“集中登记、一批次出海”的方式,实现了预约登记常态化和出海告别活动多批次,同时实现了活动预约、骨灰临时寄存、办理业务确认、补贴申领等业务一站式办理,为有需求的市民提供了便利。

广州打造生态安葬服务体系 生态葬占比居全国前列

案例聚焦

骨灰撒海每具补贴2000元 常态化一站式办理

为亲人办骨灰撒海 她只花了一个小时

“没想到办骨灰撒海这么快,我女儿见我那么快回来,还以为没搞定,没想到一个小时就搞定了。”回忆起7月20日将先人骨灰送往骨灰撒海活动受理点的一幕,越秀区街坊罗阿姨(化名)对记者说。

骨灰撒海不仅费用全免 还补2000元

19年前,罗阿姨的婆婆去世,骨灰一寄存就是19年。如今,随着罗阿姨年纪越来越大,先人的拜祭成了一个问题。同时,骨灰寄存即将到期,罗阿姨开始思考如何让先人的骨灰得到妥善安置。一番思索之后,她对孩子们提出,希望将骨灰撒海,这样既能解决骨灰安置问题,也积极响应了国家政策。

“我公公就是骨灰撒海的,而且早在几十年前就撒海了。”罗阿姨说,让她更加坚定将先人骨灰撒海的原因之一是近年来广州对骨灰撒海的宣传力度越来越大。“骨灰撒海是节地生态葬法,对环境也有好处。”

基于这种想法,7月20日,罗阿姨来到位于燕岭路394号的骨灰撒海活动受理点。从活动预约到骨灰临时寄存,再到办理业务确认,全程只花了1小时。让她没想到的是,广州户籍居民还能免除所有费用。几天之后,在工作人员帮助下,罗阿姨的婆婆“魂归大海”。

“不仅不用花钱,我们楼上一位邻居去世时选择了骨灰撒海,还获得了2000元补贴。”罗阿姨说,尽管由于她婆婆已去世多年,不符合补贴条件,但她依然感慨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以后我也会选择海葬。”罗阿姨说。

广州打造生态安葬服务体系 生态葬占比居全国前列

广州市骨灰撒海活动办公室

老人为去世廿年 先人办理骨灰撒海

不仅罗阿姨选择了将先人骨灰撒海的模式,如今越来越多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今年4月起,广州开启骨灰撒海活动常态化,改变以往集中登记、一批次出海的方式,实现预约登记常态化和出海告别活动多批次,位于燕岭路394号的骨灰撒海活动受理点随之更加繁忙起来。这里可一站式办理委托骨灰撒海业务的活动预约、骨灰临时寄存、办理业务确认、补贴申领等业务。记者现场走访发现,一位老人带着后辈同时为3位先人办理骨灰撒海,其中去世时间最长的已达20多年。

事实上,早在三十年前,广州就开始了生态节地葬的推广,生态节地理念已深入人心。1988年、1989年在全国首创骨灰撒海、还林活动,广州先后以免除活动费用、发放补贴等方式,激励群众参与绿色节地生态葬法。截至2012年,已组织还林96批次,累计还林骨灰2.12万具;截至今年7月,全市已举办93批次骨灰撒海活动,撒海骨灰2.46万具,参加群众3.8万人次。

另外,广州还大力推广骨灰寄存(安放),大力兴建公益性的殡葬基础服务设施。目前,广州市有5家殡仪馆,为方便群众寄存,均配有骨灰楼,其中广州市火葬场现存骨灰15万多具;全市共有132家公益性骨灰楼(安放地),每年近65%的骨灰存放在骨灰楼。

广州还鼓励各经营性公墓推行草坪葬、花坛葬、壁(格位)葬、骨灰楼寄存等服务项目,效果明显。目前,全市11个经营性公墓均推出了绿色节地葬法,共节地安葬(寄存)近3万例骨灰。去年,广州结合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公墓小型化、艺术化、生态化发展。市银河公墓、花都区新华陵园、增城区正果万安园等积极开发生态葬项目,继续深化生态葬品牌建设。截至目前,广州节地生态安葬率已高达83%,排在全省、全国前列。

广州打造生态安葬服务体系 生态葬占比居全国前列

广州市殡仪馆遗体3D打印实验室

3D打印“复原”遗体 家属流泪直呼“真像”

除了倡导节地生态葬法,广州还将科技融入殡葬之中,让逝者走得更有尊严。

在广州市殡仪馆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里,出生于1995年的刘峥正和同事们一起在“攻坚”,作为防腐部的普通员工,除了负责平时的遗体美容工作外,他的工作还有些特别:从去年开始,他和同事成立了一个实验小组,专门为受损遗体提供“复原”服务,让逝者走得更有尊严,而他们的技术正是如今最热门的技术之一——3D打印。

“与普通3D打印不一样的是,我们还有多项独有技术,比如打印出来后,我们还会为模型植发等,力争最大限度还原逝者的原貌。”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联络部负责人付宏盛说。该技术从今年清明节后正式推出,如今已为两位逝者提供头部3D打印服务。

“从二维的相片转化为三维的模型,确实很考验技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死者家属的认可,很有成就感。”刘峥说。在第一例中,为了保证效果,他和同事一共制作了三个模型,没想到家属看到模型后立刻就流泪了,直呼“真像”!

广州打造生态安葬服务体系 生态葬占比居全国前列

广州市殡仪馆员工刘峥用3D打印技术练习遗体“复原”。

在这个实验室中,记者发现,许多实验室中“练手”的模型高度一致,而它们的原型都是同一个人——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殡仪服务部防腐组负责人黄桂泉。今年已是他在这里工作的第26个年头。“之前练手时是没有案例的,反正每个人都有离开的一天,我一点也不忌讳,所以我就让他们拿我练手咯!”黄桂泉笑着说。如今,实验室里仅以他为原型的模型就多达数十个。

除了3D打印遗体修复技术走在了全国前列外,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还与民政部101研究所联合设立了殡葬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大殡葬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殡葬科技创新发展。其中,双方联合研发的火化炉升级技术和火化机一体化遗体自动输送设备系统已投入试运行。

基层思考

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处长梅向阳:

奖励补贴+人性细节

助推节地生态葬普及

广州打造生态安葬服务体系 生态葬占比居全国前列

梅向阳表示,作为全国80个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单位)之一,广州建立了市殡葬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制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深化殡葬综合改革。先后制定了《广州市殡葬设施总体规划》《广州市十区公益性骨灰楼规划》《广州市2011-2020公墓建设规划》《广州市殡葬事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不断完善殡葬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尤其重视生态葬服务网络建设。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白云、黄埔、增城三区公益性骨灰楼布局规划制定工作。

生态葬奖补机制的健全对生态节地葬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2009年起,广州免收市民骨灰撒海活动费用;2013年出台了《广州市骨灰撒海补贴办法》,对广州市户籍,在2013年1月1日后死亡火化并实行骨灰海葬的,给予每具骨灰1000元的补贴。2017年出台生态葬奖补政策,将撒海补贴提高至2000元一具。市民在广州市经营性公墓进行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的,每具骨灰补助公墓300元、补助委办人500元。对于骨灰寄存单位,给予每具骨灰10元/年的补贴,专项用于设施建设维护、提升寄存(安放)单位服务管理质量。这些政策,都大力推动了生态节地葬的推广。”梅向阳说。

为让市民容易接受生态葬法,有关部门加大了宣传力度。如每年4月份,在市火葬场等清明期间主要祭扫场所设置生态葬咨询预约服务点,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册,在各种渠道发布宣传生态安葬的公益广告,宣传骨灰撒海、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宣传奖补措施。为方便群众,2016年,广州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市民可直接在线上办理预约。市民如需预约骨灰撒海,可关注“广州民政”微信公众号办理。

人性化的细节设置也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海葬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影响力。梅向阳举例说:“广州引入了专业人员优化撒海仪式,从悼词的起草、哀乐的选择到现场布置都充分考虑家属的心理需求,力求简朴不失庄重,更好地传承中国孝道文化,倡导‘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理念;为增强仪式的厚重感,还设置了天堂信箱,让家属把对逝者的思念付诸笔端,投入信箱,撒海活动结束后专门举行仪式,将卡片火化传递对逝者的哀思。”

据了解,目前广州民政部门正全力破解殡葬基础设施布局不够均衡、高素质人才较为短缺等难题。将加快制定广州市殡葬设施中长期规划,合理布局殡葬设施,增设更多的便民办事点方便群众。同时,将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殡葬行业,提升工作素质和行业技术攻关能力。

此外,广州还将完善奖补机制,加快建立海葬纪念设施,推进现代殡葬文化建设,鼓励更多群众选择生态葬法,提高海葬等不保留骨灰的生态安葬比例。

专家点评

中国殡葬行业协会理事许国栋:

走进学校社区深化生命教育

广州打造生态安葬服务体系 生态葬占比居全国前列

针对广州殡葬改革的成效,许国栋表示了赞许:“广州的殡葬管理很有序,特别是在一些政府倡导的节地生态葬中,群众参与度都比较高。”

许国栋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广州的生态节地葬呈现出几大特点:其一是最早,已经超过三十年,走在全国前列;其二是数量大,83%的节地生态安葬率排在全国前列;其三是补贴给力,如撒海补贴达2000元一具,进行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的,每具骨灰补助公墓300元等。“有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加上广州人务实的特质,让广州生态节地葬走在了全国前列。”他说。

许国栋表示,“目前广州已经有很好的节地生态葬氛围,但在丧葬文化传承发展、增强丧葬仪式感方面,建议广州加大纪念设施投入,这样也将对节地生态葬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他介绍,目前在粤东一些地区已经兴建了海葬纪念广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觉得广州也可以选择地方建一个海葬纪念广场,既可以建在江海边,也可以建在墓园中,让人们有一个拜祭的场所,同时也更有仪式感,通过这种仪式感来增强生命教育,怀念和回忆先辈们的优良品质,激励后人不断学习和践行。”许国栋说。

此外,许国栋认为,生命教育还可以继续深化,比如,多走进学校、社区开展该类型活动,而这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一部电影中说,人的死亡有三次,第一次是停止呼吸,第二次是亲友们参加葬礼的时候,第三次死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起你的人把你忘掉……我们可以在祭祀文化的传承方面多做一些事情。”他说。

广州殡葬业伉俪:见惯生死,平凡的浪漫更可贵

和每具遗体“见面”时,章中(化名)会习惯性地鞠个躬,以示尊重。他是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运输组副组长,入行已近10年。与广州市殡仪馆一墙之隔的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内,林玫(化名)正为前来参观烈士纪念馆的学生们,讲述英烈的革命故事,语气温柔却充满力量。

一个是遗体运输者,一个是英灵守护者,他们既是服务逝者的同行,也是一对携手人生路的伴侣。他们坚守着不平凡岗位,又演绎着平凡的浪漫。

广州殡葬业伉俪:见惯生死,平凡的浪漫更可贵

章中(化名)准备担架和裹尸布

“别的事情可停,接遗体不能等”

章中曾是一名军人,1996年入伍,先后在多个部队服役,2009年8月转业到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服务部运输组。

逝者从进入殡仪馆到火化安葬,收殓遗体是第一道程序。运输组要去到“第一现场”,和每一具遗体近距离接触。军人出身、又是党员的章中对这份工作并不忌讳:“在部队,战士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连上战场都不怕,还有什么好怕的?况且这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事。”

初次面对遗体时,说一点都不怕是假的。章中回忆,入职培训时,全都是以模型来练手,当他第一次走进防腐间,那么多遗体陈列眼前,不由得脊梁骨发冷。

不过适应期也很快。章中说,一两个月后,面对遗体的敏感性就没那么高了。运输组工作强度高,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每时每刻都在运作。章中透露,“我们业务处理量(单馆)全国第一,大家都是三班倒,手机也是随时待命。别的事情可以停,接遗体是不能等的。”

对于逝者家属的悲痛,他们也感同身受,因此会尽全力保持遗体的完整性。出于对遗体的尊重,在收殓遗体前,他们会先鞠个躬、行个礼。

广州殡葬业伉俪:见惯生死,平凡的浪漫更可贵

林玫(化名)讲解革命先烈的事迹

讲解烈士事迹,更深刻感悟生命

谈及自己的事业,章中的话里也总离不开一个人——他的妻子、他的“同行”林玫。

和妻子初识时,章中正在某军区服役,而林玫就职于同一军区。同在一个大院又互有好感,慢慢相处下来,两人于2004年步入了婚姻殿堂。

在林玫眼里,丈夫是个处事周全、有责任心、有担当的男人。在得知丈夫选择殡葬行业时,她也曾问他:“会不会害怕,能不能去一个不用接触遗体的部门?”章中却说,他在军校学的就是运输管理,在部队也做过司机,这份职业恰好“对口”。作为妻子,林玫选择了无条件支持他,并慢慢朝他的方向靠近。2011年,林玫考进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成为一名骨灰堂管理员。

不久后,她被调往管理处宣教部,主要负责烈士纪念馆的讲解工作。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长眠着500多位烈士,纪念馆内展有200多位烈士的事迹。每次有学生前来参观,林玫都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他们讲烈士故事。看到学生们静静聆听故事,听到他们称她“老师”,林玫都会特别有成就感,对生命的感悟也更深刻。

见惯生死,平凡的浪漫更可贵

同在殡葬行业,在章中和林玫看来,因每天面对生死,他们更珍惜一点一滴的平凡幸福。林玫说:“每一天都很宝贵,要尽力过好。”

每天,夫妻俩一起上下班,聊聊天、牵牵手,平淡中享受最真实的幸福。

结婚十余年来,他们还保持着热恋时的习惯:每到生日、纪念日,或是节日,章中都会和妻子去看电影,或是藏一枝花、买一份小礼物,制造小惊喜。

遇到突发事件,章中半夜要赶去现场,林玫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并叮嘱丈夫路上小心。知道妻子可能担心得睡不着,章中总是主动发消息报平安。

今年,他们的儿子上小学六年级了。当记者问,是否支持孩子今后也从事殡葬行业时,章中平和地微笑道:“孩子想做什么、喜欢什么,我们都不会干预,如果他选择了这个行业,我们也不会反对。”

广州殡仪馆公众开放日,市民现场直面“生死”

“宝宝,一路走好,我相信有来生,我们的故事还会继续。”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的“天堂信箱”旁,贴有一张粉红色的“爱的箴言”。可以说,殡仪馆是生命的“最后一站”,也连接了生者和死者。

3月24日,第四届广州市殡仪馆公众开放日活动举行,数十位市民成功报名后来到现场,通过观看为遗体化妆、火化等殡仪服务项目,更深刻地感受了“生死”。

体验者:在活着的时候,走过“最后一段路”

对不少人来说,死亡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而对选择清明节前夕来殡仪馆体验的这25位普通市民来说,在活着的时候走过“最后一段路”,或许能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他们当中,有社工、学生和退休人员等,其中最年轻的24岁,最大的60岁。

这段路的第一站,是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的防腐室。一具遗体安详地躺在金属床上,参观的市民有序排列在床边,全场默然。一位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女化妆师从箱子里拿出海绵,轻轻蘸了蘸特制的“粉底”,均匀扑在遗体面部,接着又用刷子在其脸颊、下巴等处打上腮红,最后涂上口红。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殡仪馆。以前不知道死后是什么样子的,有这个机会,就过来了。”一位前来体验的老伯对记者说。

而火化车间是“告别之路”的下一站,也是最后一站。据悉,举行完告别仪式后,遗体会被直接送往这里,先冰冻处理,然后进行火化,全程约两个小时。

“有市民会担心,遗体会不会火化错?骨灰会不会弄错?其实完全不会,从接收到装灰,我们会进行六重核对。”火化车间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而见证了火化的流程后,社工陈小姐对记者说,很多人对象都对殡葬过程不甚了解,通过这次活动,她对火化等有了直观认识,也能在之后的工作中更好地为逝者家属进行疏导。

入殓师:和逝者“零距离”接触后,更珍惜生命

“我是一名防腐整容专业的大三学生,来这里实习两个月了。”“95后”遗体化妆师小黄始终面带微笑,向前来体验的市民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

“工作的每一天,我们都与逝者零距离接触。我还记得第一次为逝者穿衣服,握住他的手是冰凉的;第一次尝试着为逝者刮胡子,是那么的小心翼翼;第一次听到逝者的喉咙发出‘呵啊’的一声,一口气打出来,哇,我当时真的跳好远啊……”小黄说,即使面对世俗的偏见,她仍感觉到,能为逝者服务,这份工作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同样选择和遗体“零距离”接触,1994年出生的小江从第一次在电视上听到这个职业,到真正成为一名遗体化妆师,花了六年半的时间。

“我见证了一幕又一幕使人潸然泪下的场景,才更觉这份工作带来的沉重和不易,以及那份神圣的使命感。”她表示,也曾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但她逐渐坦然,“我们也是苦练技艺、阳光可爱,并且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特殊工作者”。

小江还表示,作为时刻和生死打交道的人,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会更珍惜和身边每个人相处的每分每秒,也珍惜自己存在于这个世上的每分每秒。

广州殡仪馆公众开放日,市民现场直面“生死”

广州今年将推广灵牌位拜祭

据了解,自2016年9月起广州市殡葬基本费用免除范围扩大至非广州市户籍人员后,市殡葬服务中心在2016年共办理基本殡葬费用免除业务28946件,免除费用2987.65万元。

清明节将至,市殡葬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志坚表示,目前,市火葬场寄存骨灰近15万份,是市内拜祭人流最为密集的祭扫场所。因此,清明期间将继续推出鲜花拜祭、网络拜祭等文明祭扫方式。并且,自3月15日起,广州市首次推广灵牌位拜祭等不领取骨灰拜祭的新形式,目前已有200多人办理该业务。

他还透露,市民可通过扫描现场“骨灰撒海”微信公众号预约登记骨灰撒海业务。

“去年骨灰撒海的费用是1000块,共有1900多人预约。但今年的费用可能会有所调整。”李志坚说。

此外,增城、番禺、花都、从化等区的殡仪馆开放日将于近日举行。